世界五千年读后感600字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600字_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600字(一) 最近,我细心地看了《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很有趣。拿到书仅仅翻了几页,我就发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科学文章,都是介绍历史中人类是怎样发展的,很多文化是怎么发展的。难怪同学们都说这本书蛮好的。 神话起源,中国文明起源这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600字(一)
最近,我细心地看了《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发现里面的内容很有趣。拿到书仅仅翻了几页,我就发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科学文章,都是介绍历史中人类是怎样发展的,很多文化是怎么发展的。难怪同学们都说这本书蛮好的。
神话起源,中国文明起源这些文章的题目我以往几乎闻所未闻,听来就叫人颇感兴趣。编者正是利用了读者对这些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大赚一笔。《世界上下五千年》包含了中国及其他各个国家五千年来的各种文化发展和相关的历史知识。厚厚的一本书,里面包含知识的价值可比书本身的价格要高出许多倍。有句话说得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的内容价值越高,铺出的阶梯就越坚固,通往成功的路就越加平整,离成功的距离就越短。
《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主要是它也和外国扯上关系,中国人也就更加在意。我有幸一睹它的风采,它讲述了外国许多有趣的历史、古代文物,有的还配上插图,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外国古老的气息,又令人恍如身临其境,啧啧赞叹。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它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也让我觉得读书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不得不承认,《世界上下五千年》真的教会了我许多知识。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600字(二)
在这个属于我的暑假里,让我终于有时间把一本语言通俗易懂,以故事的形式描述,跨越时空,浓缩了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沧海桑田和展示人类从古至今的文明辉煌的《世界五千年》这本书看看完了。
这本书写了古埃及的金字塔之谜、世界七大奇迹、万有引力之父牛顿、战争巨人拿破仑、音乐神童莫扎特和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等经典历史故事。书中记载着多少历史的屈辱与光辉,勾画了多少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踪迹。古人说:读史使人睿智是啊!学习历史,可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历史文物知识,从我开始对读书感兴趣的那天起,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也越来越多了。
在书中,个我最深刻印象的人是着名的科学家牛顿,牛顿是个糊涂的科学家。他是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学习非常勤奋,寻找发明、创造是他的乐趣。
牛顿是个糊涂得科学家。有一次,他饿了,于是,他去煮鸡蛋吃。等肚子饿得咕咕叫时,他打开锅,发现煮得不是鸡蛋,而是一块怀表。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可自己忘了,一直在实验室做实验。朋友又急又饿,于是把牛顿得晚餐吃掉了。吃完饭,他离开了。过了好一会儿,牛顿也饿了。他到餐厅一看,桌子上有许多骨头。于是,他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晚饭了。接着,牛顿又去做实验了。你说牛顿糊涂不糊涂。正因为牛顿得糊涂,所以发现了地球的地心引力。提出牛顿三大定律,根据开普勒总结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推出万有引力。而且还谦虚的对人说:在科学的道路上,还很漫长。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顽童,偶尔拾到了几个美丽的石子。至于真理般的大海,我还远远没有发现呢!
世界五千年读后感600字(三)
这部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丝绸之路这个章节。
公元前138年,匈奴骑兵袭击了一个名叫大月氏的部落。匈奴单于把大月氏国王的头割了下来,并用这头骨做成了一个酒碗。那时匈奴也经常侵扰中原一带,因此汉武帝决心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但是,去大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占领区,路途十分危险。于是,汉武帝就在长安城门口张贴招贤榜,悬赏招募愿意出使西域的人。一位青年人自告奋勇应募出征,他就是汉中张骞。他是一个意志力极强、办事灵活而又胸怀坦荡、善于待人处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在匈奴十多年,始终保持着汉朝的特使符节,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人作妻,已经生了儿子,也没有动摇他一定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机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使时带了100多人,历经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2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带去了人数众多的亲善使团。他们一个个打着博望侯张骞的旗帜,奔赴各个国家。从此一群骆驼商队在丝绸之路上穿梭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灌溉、造纸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胡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菠菜等食品带到中国。读到这里,我感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多么巨大啊!
《世界五千年》开启了我了解世界的窗口。我知道原来历史是可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可以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人生启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魔法词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