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诸将五首·韩公本意筑三城
杜甫:诸将五首·韩公本意筑三城_ 《诸将五首韩公本意筑三城》 作者:杜甫 原文: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注释: 1、韩公:指张仁愿。 2、尽烦:犹多劳。 3、犹闻:过去听说,现在还
《诸将五首韩公本意筑三城》
作者:杜甫
原文: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注释:
1、韩公:指张仁愿。
2、尽烦:犹多劳。
3、犹闻: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
4、至尊:指唐代宗。
赏析:
这首承上首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兵入侵的事和借助回纥的史实。而借用回纥兵是出于肃宗的短见。当时李佖(李佖字长源,历仕玄、肃、代、德四朝,以图谋划策见重,位至宰相,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给肃宗制定的正确战略是:使名将李光弼、郭子仪从冯翊入河东,分两路牵制叛军。朝廷驻军扶风,与郭李两军分次出击,使叛军疲于奔命。唐军以逸待劳,避实击虚。再命建宁王李倓率兵配合李军攻占范阳,覆其巢穴、说可破贼。肃宗不用,他急欲收复两京,不惜以劳攻逸,和叛军打硬仗,攻坚城,一切违反李佖的战略。这就使唐军陷于兵力不足,不得不求助于回纥,这就是肃宗的错误决策造成的。这首诗,表面上在批评诸将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借助外力,实际是说肃宗无能。
首联: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韩公,即唐张仁愿,封韩国公。筑三城: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张仁愿到了朔方军,治所在灵州(甘肃灵武),筑三受降城(城墙),以防止突厥南侵。天骄:胡人自称为天之骄子,转指少数民族首领。拔汉旌:拔去汉人的旗帜,即侵犯。这一联是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的本意,是要断绝突厥的南侵。
次联: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岂谓,哪里料到。尽烦,太烦劳。回纥马,回纥的骑兵。翻然,反而。朔方兵: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所以称他统帅的部队为朔方兵。这一联是说,如果按李佖的战略,完全可以破贼,却弄得反而要求助于远处的回纥,真是太烦劳别人了。语含讽刺。也说明这种作法和张仁愿筑三城的本意相反,是引狼入室。
杜甫一贯主张依靠朝廷的力量平叛,反对借助回纥兵平叛。他在乾元二年(759年)秋写的《留花门》一诗中鲜明地反对借兵回纥(花门即回纥),其诗曰: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铺,百里见积雪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宝。花门即须留,原野转萧瑟。
三联: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胡来不觉潼关隘:这句是承首联,说筑三城以防胡也要靠将士起作用,否则即使是潼关的险要,安史叛军来时,不觉得它的险要,被攻破了。从而显出人才的重要。
龙水犹闻晋水清:听说唐高祖在晋阳起兵时,晋水清了;又听说至德二年(757年)夏历七月,岚州合关河清三十里,九月广平王(代宗)收西京。犹闻,是说过去听说,现在又听说。但情况有所不同:高祖起兵晋水,以有天下,建立了唐朝,也曾请兵突厥,其后突厥恃功侵犯,却能制伏他。这既是太宗的能耐,也是他善用人才,如当时大将李靖、李积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勇武之士;广平王(代宗)收西京,也曾河清三十里,他借兵回纥却是引狼入室,后患无穷。这说明为国家的能力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人谓圣人出则黄河清,原是对皇帝的恭维话,不足为据。这就自然地归结到末联: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至尊,指代宗。末句责诸将只知坐享太平,不图报国。明是批评诸将,暗是指责代宗。透露出作者对国难关切的心情和对借兵回纥是失策的感叹,显示出作者的远见和深心。
这首诗指责诸将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错误地借助外力,实则指责朝廷大政方针的失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魔法词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