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魔法词库首页
  2. 文章影评
  3. 读后感

教育教学专着读后感

教育教学专着读后感_  教育教学专着读后感(一)  –《爱的教育》读后感  文/周建玲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可以说它和我差不多年纪,今天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

  教育教学专着读后感(一)

  –《爱的教育》读后感

  文/周建玲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爱的教育》是80年代出版的刊物,可以说它和我差不多年纪,今天我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时候,被书中无数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着。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着,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应该具备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爱就像空气,充斥在生活的周围,充满了人的内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的境况不一,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每个人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不由想到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其实,我们也可以挤出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们多听听这些爱的故事,感受和体验爱,学习付出爱。我想,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教育教学专着读后感(二)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方丽丹

  两极分化现象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受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向两级分化,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种现象的出现让老师们都很苦恼。究其原因

  第一点,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小学的学习,是由教师引导入门,在学习的道路上,一路上有时扶着走,有时让学生自己走,慢慢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这样可能会造成一些学生养成依耐性。表现出适应力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不前,甚至丧失信心,导致成绩下降。

  第二点,严格执行教学目标,为了一节课目标的完成,对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不管他愿不愿意,对他进行反复的辅导,强化。我们班里一个女生接受能力很差,有一种类型的题目我给她讲了五遍才会,过了几天我再给她出一道,她又错了,不过通过反复讲解她后来终于会了。但是,我也一直在反思,这样会不会影响她的创造力和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第三点,经常的考试,评估,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孩子感到身边的人都用分数这把尺来衡量与定位他们,相信大多数孩子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自信。

  那么,怎样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从而缩小两极分化呢?我一直以来都感到比较困惑。在郭教授这本书中,特别是读了下面的案例之后,我找到一些答案。

  书中提到东方英文书院实验班在开始实施生本教育的时候,存在着两极分化,对认字,好的学生几乎都认识,而差的学生只认识60%或者更少;但是在生本教育实施了一年多之后,差生基本没有了。

  还有其他学校的一些成功案例。究其原因,原来生本教育把学生的必学部分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加上对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要求不致过高,又留有充分的余地,祛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

  这些对照我们目前的教学似乎也差不多,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比它又多了两个层次,他们都再次强调保底的要求,而且采取密集的考试评价手段。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热情降低,两极分化形成。

  其实,古人早就强调因材施教,学生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教育的方法也要因实际情况而定。对于一些孩子,也许我们真的需要等待。

  教育教学专着读后感(三)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读后感

  朋友向我推荐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近段时间借着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从头到尾细细看了一遍,看后感触颇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着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在今天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几乎天天都在制造着大量的学习残疾人,只不过是我们中国人给他们贴上了差生这个标签而已。他们带着这个标签在学习生涯中艰难跋涉,永远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样看来,我们教师岂不是变成了千古罪人。

  书中讲到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了解一些新鲜事物,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冗长复杂的说解,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多呢?

  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她成功的教育改变了这些所谓差生的人生。在这位老师身边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从小就被老师当作傻孩子疯孩子,是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木头脑袋,被误送过精神病院。钢琴老师无情的将她淘汰,学校老师把它看作傻子不让她参加集体游戏,因为怕她给班级丢分,老师不允许她参加全班大合唱。她的身后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边常响起老师同学讽刺的话语,几乎所有的人都抛弃了她,她的心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杀,两只手上布满了自己用刀片划的伤疤。就这样一个在老师家长眼里注定要失败的孩子,可在这位优秀老师的关怀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点大学,还在着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是这样一个濒临崩溃的孩子变得如此优秀呢?这位老师是用什么魔力拯救的这个孩子呢?是自信,培养自信。

  看到这里,我也真有点愧疚感。虽然从没有歧视过成绩差、纪律不好的同学,而且加倍关怀,但是在几次活动中,为了不影响班级,我也有过不让余伟坤同学参加比赛。真没想到,这样竟然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昨天我听余伟坤妈妈讲,余伟坤叫他妈妈去买些小礼物,他要送同学,这样同学会对他好一点。听了此话,我心头一震,可怜的孩子多么需要大家庭的温暖。看来对这些孩子来说,老师的爱远远不够,更需要同学的帮助,他们才会感到幸福,才会树立自信。

  我们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狭隘的追求超过别人,以提升自己的声誉,使考试和学习成为每个学生自我提高的途径,而不是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奖励的能力竞赛,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的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魔法词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