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钱钢读后感
唐山大地震钱钢读后感_ 唐山大地震钱钢读后感(一)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
唐山大地震钱钢读后感(一)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唐山大地震钱钢读后感(二)
在2005年发生东南亚特大地震海啸次年,2006年,《唐山大地震》重版。我在新版序言里写道:本书所记录的历史,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该被记忆;而突然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2008年,这话不幸又一次成为事实。
今天,距唐山大地震发生32年之后,它来了。四川8.0级大地震造成破坏的面积高达10万平方公里,是唐山大地震2.6万平方公里的近四倍,死亡人数尚未确切统计。它发生在群山深壑,实际上是由一个强烈地震、多个强余震和广袤地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叠加的巨灾。考虑到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财富的增长,重建的成本,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会达天文数字。它无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面对困境,我们别无选择。对大自然的脉动与无常,作为它的子民人类,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全然接受。它是学习,是课程,让我们学习爱、无奈、悲伤,学习直面自己、他人、社会,以及整个自然与宇宙;是更新,除了被毁掉的物质,还有我们的心理与精神。它是人类成长躲不开的大考。它以特别的方式,揭去所有的遮蔽、文饰,裸露出一切真实。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真相,美,又那么脆弱;它检测出我们今天真实的社会形态:高度、重量,以及品质。
我不愿轻率地说什么多难兴邦。中国历史,亦灾难历史。自然灾害与社会进步,没有必然的联系。从5月12日晚开始,我一直在看电视直播。看到灾区的信息源源不断即时报来,听到从总理身边传来的灾民哭声未经删除播出,社会的演进令我动容。灾难不会自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如果一个社会,尽管沉重的历史未及完全清理,却已有救赎之心;尽管前进的步履时疾时徐,却已走入向善的道路;那么,灾难,就是新民与兴邦的契机!
现代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个体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主。但人与人之间,也有越来越多的隔膜、差异和冲突。巨灾突降,人类的悲悯在刹那间被点燃,并顷刻燎原。如此多的志愿者,如此多的自购机票飞赴四川的个体援兵,如此炽烈的捐款行动,这一切,让人们清清楚楚看到人世间的最大公约数。绝境相助,全民的同情心、公德心、自治力,迅速生长。是的,这就是新民。社会的能量在民间,在救死扶伤的行动中发育壮大的公民社会,不只是救灾的生力军,更是国家民族更生自新的驱动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可以一言概括: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是付出半个世纪沉重代价换来的兴邦哲言。在满目疮痍的灾场上,这四个字,成为维系治国者与亿万苍生的纽带。因为人,倾举国之力,实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救灾行动;因为人,抢救生命成为压倒一切的要务;因为人,国际救援终于实现;也因为人,对信息的管理方式,对人民知情权的体认,出现变化的迹象。灾害残酷无情,但抗灾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振聋发聩的宣示,使之迅疾抵达各级执政者之前。
这是最苛刻的检验,也是万不可错失的机遇。救灾持久战中,会有失误、矛盾、紊乱、与日俱增的不如人意。但我们的多难家邦,已经走上正确的轨道,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我们在艰难地向前迈进。且让我们对决策者,监督,鼓励,推动!
三十二年,进步显见。我无意赞扬,我们理应有这样的进步;衡之现代文明尺度,我们仍期进步更速。从历史的视野看四川大地震,我们有理由期待一次壮丽的涅盘。
唐山大地震钱钢读后感(三)
在二OO五年发生南亚特大地震海啸次年,二OO六年,《唐山大地震》重版。我在新版序言里写道:本书所记录的历史,时而被人淡忘,时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该被记忆;而突然被提起,却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时。二OO八年,这话不幸又一次成为事实。
今天,距唐山大地震发生三十二年之后,它来了。四川八级大地震造成破坏的面积高达十万平方公里,是唐山地震二点六万平方公里的近四倍,死亡人数尚未确切统计。它发生在群山深壑,实际上是由一个强烈地震、多个强余震和广袤地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叠加的巨灾。考虑到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财富的增长,重建的成本,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会达天文数字。它无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面对困境,我们别无选择。对大自然的脉动与无常,作为它的子民人类,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全然接受。它是学习,是课程,让我们学习爱、无奈、悲伤,学习直面自己、他人、社会,以及整个自然与宇宙;是更新,除了被毁掉的物质,还有我们的心理与精神。它是人类成长躲不开的大考。它以特别的方式,揭去所有的遮蔽、文饰,裸露出一切真实。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真相,美,又那么脆弱;它检测出我们今天真实的社会形态:高度、重量,以及品质。
我不愿轻率地说什么多难兴邦。中国历史,亦灾难历史。自然灾害与社会进步,没有必然的联系。从五月十二日晚开始,我一直在看电视直播。看到灾区的信息源源不断即时报出,听到从总理身边传来的灾民的哭声,社会的演进令我动容。灾难不会自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如果一个社会,尽管沉重的历史未及完全清理,却已有救赎之心;尽管前进的步履时疾时徐,却已走入向善的道路;那么,灾难,就是新民与兴邦的契机!
现代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个体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自主。但人与人之间,也有越来越多的隔膜、差异和冲突。巨灾突降,人类的悲悯在刹那间被点燃,并顷刻燎原。如此多的志愿者,如此多的自购机票飞赴四川的个体援兵,如此炽烈的捐款行动,这一切,让人们清清楚楚看到人世间的最大公约数。绝境相助,全民的同情心、公德心、自治力,迅速生长。是的,这就是新民。社会的能量在民间,在救死扶伤的行动中发育壮大的公民社会,不只是救灾的生力军,更是国家民族更生自新的驱动器。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可以一言概括: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是付出半个世纪沉重代价换来的兴邦哲言。在满目疮痍的灾场上,这四个字,成为维系治国者与亿万苍生的纽带。因为人,倾举国之力,实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救灾行动;因为人,抢救生命成为压倒一切的要务;因为人,国际救援终于实现;也因为人,对信息的管理方式,对人民知情权的体认,出现变化的迹象。灾害残酷无情,但抗灾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振聋发聩的宣示,使之迅疾抵达各级执政者之前。这是最苛刻的检验,也是万不可错失的机遇。救灾持久战中,会有失误、矛盾、紊乱、与日俱增的不如人意。但我们的多难家邦,已经走上正确的轨道,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我们在艰难地向前迈进。且让我们对决策者,监督,鼓励,推动!
32年,进步显见。我无意赞扬,我们理应有这样的进步;衡之现代文明尺度,我们仍期进步更速。从历史的视野看四川大地震,我们有理由期待一次壮丽的涅盘。在废墟上,站立起崭新的公民,崭新的社会,崭新的政府,崭新的体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魔法词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