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魔法词库首页
  2. 文章影评
  3. 读后感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_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一)   读完《潘先生在难中》这篇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叶圣陶小说中反映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及其丑陋的一面。让读者了解到了当时的背景,及潘先生苟活的日子。   这是一篇按时间顺序写下的短篇小说,共有三节。第一节,潘先生带着妻儿逃往上海避难,在路途中所遇到的一系列表现潘先生在慌乱局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一)

  读完《潘先生在难中》这篇小说让我深刻体会到叶圣陶小说中反映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及其丑陋的一面。让读者了解到了当时的背景,及潘先生苟活的日子。

  这是一篇按时间顺序写下的短篇小说,共有三节。第一节,潘先生带着妻儿逃往上海避难,在路途中所遇到的一系列表现潘先生在慌乱局势中精于谋算的心理。从叶圣陶先生运用精细冷峻的细节描写长蛇阵,打电报,用黑漆皮包做前锋,胸腹部用力向前抵,对着前面的人的后脑勺叫喊面对身家安危潘先生所体现的竭尽全力精于盘算,我读出了潘先生苟且偷安的性格,作者想借此讽刺当时逃难者狼狈可笑的神态。

  第二节,潘先生从上海回到让里,及加入红十字会两件事。表面上是写出潘先生对学子的教育问题担忧,是一位爱国救民的慈善家,实质上潘先生是想讨好上司,假公济私,为弄护身符保全性命。通告的内容,及后面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局长看见了,至少也得说一声先得我心。这一句是我所喜欢的,作者通过这段论述讽刺的意味更加深沉,让我深有感悟,做到了让事实本身说话,将意图不动声色表现出来。这是对潘先生这样的市民知识分子书上堂皇言论,背里卑琐自大的绝妙讽刺。

  第三节,写了潘先生到红房子避难,及写条幅的两件事。在红房子避难过程中,潘先生遇见了局长而后发生的一心为己,善于逢迎的自私胸襟和圆滑世故的特点,在最后给讽刺以一重击。我读出作者的主观见解,寄托在不着文字的处所,给读者不断地回味,更写出了第一个十年里社会的黑暗一面和高官知识分子道貌岸然,心口不一,虚伪卑劣的形象。

  通过《潘先生在难中》这篇短篇小说,作者不仅严格遵守现实主义原则如实地写人生,而且通过描写高傲自大,患得患失的潘先生的形象来讽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小市民阶层知识分子。

  综上所述,军阀混战当中,是作者对战争制造者的罪行的揭露和指斥。文中对主人潘先生的心理言行,精神品质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出来,给以读者对待现实社会,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暗生活的自我臆想。同时,让我也反思了一下现当代身为读书人的自己,面对应试教育下产出的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要干什么,又能干什么。

  现在的我们,更应有理想有抱负,用自己微薄的能量结合众人的能量让社会变美好,明天是由今天创造的,让腐朽,道貌岸然的人心远离消失才是王道。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二)

  今日来到教室,老师便说道:同学们来讲讲《潘先生在难中》吧,我才发现上周布置的阅读任务我全当作耳边风忘了。都说旁观者无权插嘴,我只好静静地听他们将想法道来。其中,有些感触。

  也许由于近日讲的都是鲁迅之类的文章,所以提到潘先生,大家都批判他,说他虚伪、小气、庸俗总之似乎所有不堪的词语估计都可以在他身上成功应用。潘先生与车夫讲价,所以他是小气的。潘先生听到战乱的消息后携妻儿逃往上海,所以他是懦弱的苟且的。在大家的盛情举荐下,潘先生为军阀杜统帅写了歌颂标语,所以他是虚伪的。

  我想说,同学们并没有从作品中的人物、背景出发,没有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来阅读。而是带着惯性理解、平日里所学所谓批判来看待在难中的那位潘先生。难道你妈妈在菜市场跟菜贩子讲了一下价,她就是小气虚伪的人了吗。潘先生举家逃亡,自己前途未卜,全家指望他一人荷包。当一个人于世了无牵挂,独来独往与人毫无瓜葛的时候,他可以清高,可以高尚,可以英勇献身,可以以死扞卫某些飘飘忽的东西。但潘先生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家庭,妻子儿子是他的一部分。他,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对家庭负责的人!不逃亡,难道置妻儿性命于战火之中?不讲价,战火也许就烧了他那生计路。不回学校,家中张开就是几张嘴,莫非空气可以果腹?我看到的,是一位苦不堪言的,辛苦的父亲、丈夫。潘先生之承受,即其妻其儿之承受之和之施与,加上自身本该承受的,苦哉!

  不知何时起,大家都只会从作品中看出批判揭露讽刺,作品中的人都是虚伪的苟且的封建的麻木的潘先生只是个平常人,仅为沧海一粟,没有人可以强迫他去死去捐躯去誓守土地。他是丈夫是父亲,他能做的就是带领家人好好地活下去。他终究是做到了。如果文中本来写的潘先生是一个不逃不躲,发动全家誓死与敌人作战的英雄烈士,以现代眼光看来,岂不心寒!我们不该置身之外以高姿态的口吻评价任何一部作品,似乎在俯视着他人说:愚蠢的人类,你们真够不堪。而应该融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时代来看待某些人物。毕竟,发现个人价值不是利己主义,舍弃自己成全社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批判潘先生,就是批判了父母对孩子、丈夫对妻子本该俱有的责任。如果荣辱与共是美德,那么,潘先生一人承多人之辱,就是美德之更美。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三)

  叶君的《潘先生在难中》,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从本质上揭露了乱世中的代表-潘先生,一个卑怯自私、随遇而安的灰色知识分子的典型。用一种诙谐的语调描述了在五四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挣扎过活的形象。这一类型的民众在社会环境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又朝不保夕,以小见大,通过潘先生的这一个体从而加以引申为一个群体的灰色生活。

  小说一开始,在一列满载难民的火车上,潘先生就出场了。叶君着重写他的行动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但是随着人流的冲击,潘先生家人便不禁被冲散了,潘先生愤怒的想:没用的东西。随即又拉扯着家人向前冲。潘先生的不自量力,自作聪明的可笑形象便由此在读者的心中扎下了根。潘先生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济上的贫乏以及作为人的卑微,使得这样的冲劲也赋予了隐喻式的意义,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停的征战不住的向前钻才能存活下去。他的人生哲学是养家糊口,在战乱的年代便以活命为上策,可是利己主义和投机取巧的思想蒙蔽了他,他争先恐后地寻找夹缝来钻,潘先生自以为精明能干,实际上迂腐可笑的性格得到了鲜明有力的表现。而后潘先生一家在密密的人流之中走散,他的心中萌生了一种破灭感,他禁不住的渗下两滴眼泪来。而随后团聚之后潘先生所发之感慨:现在好了!说明潘先生只顾个人私利,一味苟且偷安,就是这种人生活的目标。

  本文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潘先生回到让里之后的种种表现,通过前后的对比加重了讽喻意义。如前文中他带着妻儿逃难去上海,当得知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消息之后他的矛盾心理,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点儿惆怅。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心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希望逃难成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免职之后生计会受困。第二部分是草拟完上课通知之后的行为,他去往红十字会领取了旗子与徽章,他的心中是这样的感受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而其实此时的妻儿远在上海。由此,我们心中可以臆测这样的心理,他觉得心里空茫需要一些外物以包裹不安全的内心。这样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表演,在笑声过后不免引起深思,内心的脆弱与不安定而求物质的庇佑,这与古时劳动人民祈求丰收祭拜神灵是同样的心里,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未免显得唯心又无知了些。达到幽默讽喻巅峰的是在红房子中潘先生的所遇所感以及表现行为。在战事发展到碧庄时,潘先生卷带包裹去往红房子避难,没想到竟然在此碰见了貌似尊严的局长。那局长也望见了他,尴尬的脸上故作笑容说,这一部分不只潘先生一人作出了可笑的行径,连局长也表现的亦步亦趋畏缩不前。我们可以猜测此处是叶君在灰色知识分子人群扩大上所做的伏笔。

  不过最终让里没有发生战争,当他去教育局探听开学事宜时,却被拉去书写歌颂军阀的标语。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到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他显然是知道这样的时候官样背后的腐败是何其严重,这便更加的增添了几分玩味意义,多了一些讽刺艺术的魅力。这一句更见恳切,字也越来越好了。读来令人觉得可笑。他本身知道并且饱尝了战乱的坚信,但是他仍然为了一己之私而忙碌,每遇风吹草动,便惊恐万分,稍遇安定,又得意忘形。

  《潘先生在难中》既反映了旧中国动乱不安的现实,又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灰色、卑琐的生活和自私苟安的性格。作者以冷静的视角审视了小市民及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又不动声色的以讽刺的口吻展现了潘先生为代表的一类人的卑琐怯懦的人生面目,又以此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使得民不聊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魔法词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