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浅论“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_浅论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文/汪蕊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问题相信很多高中生都想过,或是对历史感兴趣的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也不例外。毕竟这样一对由相同文字拼凑出的不同组合,无论在哪里都能引起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的争执。
浅论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文/汪蕊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问题相信很多高中生都想过,或是对历史感兴趣的都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也不例外。毕竟这样一对由相同文字拼凑出的不同组合,无论在哪里都能引起对历史感兴趣的人的争执。后一种说法在经过严肃审慎的理性思考之前,就已经感召了许多几近乎狂热的虔诚信者的追捧和神圣的献身悸动,而这一背后,正是群众史观与英雄主义史观之间,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之间的尖锐对立。但我们谈这两种看法本身的尖锐对立,实际上,既是认知问题,也是立场问题。即,随着人类对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运动的了解不断加深,两者之间的争论内容,形式以激烈程度也不断加深。
恩格斯所说:在以前的各个时期,对历史的动因的探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和自己的结果的联系是混乱而隐蔽的。大概也便是如此了。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时势,何为英雄,以及最后何为时势造英雄。
所谓时势,就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总和所造成的形势和环境。
所谓英雄是指才能勇武过人,具有英雄品质的,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而令人敬佩的人。
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有智慧的人,懂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顺势而为,做利国利民之事。
但为什么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
英雄人物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当历史的发展把迫切需要的矛盾摆在世人面前,当历史的发展为这个矛盾提供解决舞台和条件时,英难才有可能从历史的人民群众中涌现,并带领群众解决矛盾。打一比方,将历史的大潮流比作一个圆的边界(或许这个比喻不大准确),而部分即个别的少数的英雄比作圆中的某一个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它的发展水平以及发达程度决定着圆的边界有多大,就是圆的半径大小。当然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客观限制。在拿破仑时期,英雄拿破仑就是那个圆中的一个点,他的能力或许超过那个时代,但他的行动受限于整个社会,即圆的范围。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时势造就英雄是必然的。
但时势对英雄的作用不单单是必然的,为了论证时势造英雄,我们要从多个方面论证。
时势为英雄提供生长环境。
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它成功的前提在高中选修课文也提到过。商鞅变法成功的前提必须要有生产力的提高,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资料的丰富使农民手中的粮食增多,不再想去耕种井田,于是渐渐,新兴土地私有者出现,并战胜了所谓奴隶主,才会使商鞅等政治家立法确立他们的地位。所以,时势为英雄提供生长环境。
时势为英雄提供展现才能的机会。
司马懿在历史上的评价大多是一世魏臣,终入《晋书》,认为是司马懿造就了晋朝。但深入思考,果真如此吗?
无论是曹操死后,曹丕的宗室政策,还是曹爽辅政,司马懿都处于政治权力中心,但这并不是他夺权的主要原因,长期的为魏效力,使司马懿接触到了军事,使自己的势力树大根深。但这样只是创造了条件,爆发口还未出现?时势造英雄,英雄需要那个导火索。于是曹家王室贪污腐败,霸占良田,收受贿赂,士族请愿。导火索来了,249年正月,装病多年的司马懿又活了过来,关了洛阳城门,请旨罢免曹爽,一切水到渠成。后来就是司马懿一世魏臣,终入《晋书》了。司马懿的个人成就看似强调个人奋斗,实则是这背后的巨大推力使他有了展现的机会。
时势激发了英雄的创造力。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华尔街股灾爆发。这次股灾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股灾,不但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后也引发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在胡佛总统的政策失败之后,罗斯福上台,以以工代赈的救济与复兴挽救了美国。新政的改革是建立在时势基础上的,时势激发了罗斯福的创造力。在当时的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涉国家经济。当然,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也为其提供成功的政治保障。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果提供了经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功,而是时势为英雄提供了创造力。
说完时势造英雄的必然性,再来谈谈英雄造时势的偶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对社会有反作用,其中表现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唯物史观并不否定英雄对历史的作用,正如我们所讨论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都有英雄二字。
列宁曾说: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
唯物史观不否认英雄的杰出思想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但强调英雄人物的思想和所有人的思想一样,都来自于社会现实,其思想有感召力,但同样取决于社会现实。
唯物史观也不否认英雄的行动所起作用,但强调行动的成败也取决于社会现实。
综上,时势造英雄是必然的,英雄造时势是偶然的。
指导教师:周祖平
来源:湖北省武穴中学高二(19)班 汪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魔法词库立场。